展览时间:2020-07-08 - 2020-09-08
展览城市:北京 - 北京
展览机构:应空间
展览地址:北京朝阳区草场地红一区A3
主办单位:学有缉熙(广州) 应空间(北京)
协办单位:晶屿 HUMMI
参展人员:梁好,李迪,白京生,冯良鸿,谭平,袁佐,毛栗子,孟禄丁,马可鲁,马树青,林菁菁
学有缉熙(广州):2020-06-27——2020-08-27
应空间(北京):2020-07-08——2020-09-08
展览介绍:
“北京抽象”是一个成立于2017年的艺术团体,所有成员均为中国抽象艺术领域最富盛名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坚艺术家,包括白京生、冯良鸿、李迪、梁好、林菁、刘刚、马可鲁、马树青、毛栗子、孟禄丁、谭平、袁佐。
他们的抽象艺术实践,贯通了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
在当下疫情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希望此次展览是一个能够提振勇气的展览。这些个体实践都持续了超过三十年的艺术家,他们不同的行径路线、彼此参差交织的生命轨迹,或谜一般的自我放逐和隔离、参与和匿踪,让我们看到:艺术家之间这种跨越时代的友谊和团结对于彼此的启迪和影响;更可以看到,在种种时代的变局和意外、人生的得失、事业的起落中,个体如何回应所处时代的局限,如何以顽强地描述最高形式的意志,在漫长的独处时光中,锤炼和推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前行。
北京本身就如此抽象,对艺术家个体而言,这是一个无法忽视的意识形态与国家象征性精神秩序的抽象布景。那么,抽象艺术在北京则意味着什么?在惯例的中国当代艺术叙事中,抽象艺术一直打上了深深的社会学烙印:它嵌入社会变革的结构;启发公众的新视觉、新经验、新秩序;艺术家作为反叛者成为文化英雄。从早期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大本营主流之下的暗涌,到改革开放后,抽象艺术成为“自律的”和“启蒙的”双重现代主义在中国的艺术缩影。而今天,在日渐成熟的中国当代艺术系统中,抽象艺术失去了那些意识形态对手,渐渐成为不太容易获得新的角度来讨论的一种艺术实践。那么应当如何看待这些相当具有历史纵深的艺术实践呢?回溯他们从具象起步到接受抽象的那个时刻,为什么他们可以在此后长期的创作生涯中一直抽象?未竟的现代性和“克服当代性”,在当代中国贡献了怎样的思想力量和价值?这也是这个展览需要直面的部分之一。
他们或许是中国艺术史中唯一一代、旗帜鲜明的“抽象艺术家”了。
配合此次展览项目,主办机构将在两地组织一系列闭门讨论和开放式会议。将“北京抽象”这个每位成员个人实践都颇有历史厚度的小组,同当代最年轻和最活跃的写作者、策展人、理论家、思想家进行深度的直接对话,以期在中国当代艺术的代际之间形成更深入的连接,让新的一代思想者有展开对中国抽象艺术根源的理解、评议、研究和写作的契机。作为思想结果的出版物,将于展览开幕后推出。
在线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