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周一至周五9:00-17:00)
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鉴赏/拍卖 > 鉴赏
收藏/鉴赏/拍卖
鉴赏

 

微信图片_20190725083622.jpg

纸本  纵122.3厘米、横25.2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杨法(1696—约1762后),字已军,号孝父、白云帝子,江苏上元人,又作江宁人,寓居扬州。工书画、篆刻,精考证金石碑版。绘画长于花卉,笔墨苍劲老辣,设色淡雅清新。所作篆、隶、行、草书奇古苍劲。著有《瓠尊集》。

杨法以性格豪放、倔强而著称,与金农、高翔、汪士慎为好友,交往甚深。汪士慎《巢林集》卷四《怀杨已军》云:“同为林下老,谁是眼中人!野服疏狂态,沙鸥远近邻。”对杨法给予了由衷的肯定,引为同调和知音。杨法的草篆书(篆隶书)与金农的漆书、郑燮的六分半书、黄慎的草书并重,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精神气质。杨法长期寓居扬州,创作了不少书法作品,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扬州画舫录》卷二《草河录下》说:“杨法,字已军。江宁人。工篆籀。黄园中‘柳下风来,桐间月上’八字,是所书也。来扬州,寓地藏庵,与小山上人善。”《扬州画舫录》卷一《草河录上》又说:“周太朴铜鬲,周器也,藏鹾商徐氏家。华秋岳曲绘图,杨已军法书。”正是因为杨法的艺术个性独特,才引起了扬州地区喜欢标新立异的藏家的重视,一再邀请他进行书法创作、收藏他的书法作品。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杨法《五言古诗篆书》是一件颇能反映杨法书法艺术特色尤其是草篆书法特色的作品。

此幅《五言古诗篆书》释文如下:

寒花聊自荣,篱下乃孤生。开到冬之日,亦惟天所成。

霜威能独犯,春色本无争。今古谁知尔,灵均识性情。

有风自东海,逃雨来空林。天地具寒色,高堂方鼓琴。

念彼造物意,感此静者心。斯辰与斯夕,得以契元音。

日对一江水,自然与世疏。我来竟何事,久坐高僧庐。

想构数椽屋,因翻贝叶书。希夷不可即,清磬入窗虚。

默坐念时雨,似为庶物怜。直将长养意,(流)布遍山川。

品类各得(所),高卑何择焉?生成毋戕贱,深有负苍天。

   乾隆十有三年三月初三日,已军杨法书于广陵如是盦中

我们从这首《五言古诗篆书》的诗句中完全可以感受到书家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洒脱与放达的胸襟以及对事物精妙入微的观察。

杨法以草篆体闻名,其书法融合了篆书、隶书及草书,兼容并蓄,极具金石味,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和装饰性效果。他的这一书法特色与《正始石经》的书法风格相类似,虽然杨法并没有师法过《正始石经》,但由于长期治印,不断学习、融会秦汉篆籀碑版书法,尤其是引印入书,使其书法与《正始石经》暗合。由此可以看出杨法书法取法的视角之独特。

草篆体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战国晚期是大篆向规整化的秦小篆转变的时期,篆书占据了主导地位;汉代则是隶书盛行的时代,同时有篆书、篆隶、章草、今草、行草体的使用。汉代早期书法尚有篆书的遗意,西汉初期,草篆体书法便开始出现,这是篆书草率化并向新书体转变的开始。另外,将小篆的用笔变圆转为方折,通过用笔的简化把篆书演化为缪隶,即篆隶,而后逐渐演化为新的书体——隶书。缪隶是一种介于篆、隶之间的书体,早在西汉初期,篆隶体(缪隶体)书法便已经开始出现。东汉以来,迭至六朝,隶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相继成熟,各种书体的形成、确立,为之后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深厚的积淀。如果说早期诸体书法的出现是不自觉状态下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后来历代书法家试图打破各种书体进行书法艺术创作,则显然具有了自觉的意义。早期形成的诸体书法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艺术形式和笔墨语汇而被加以改造、吸收和发展,从而为书法审美的发展、沿革提供了载体、渠道和平台。到了明清时期,以傅山、赵宧光、杨法等为代表的一些书家试图打破真、草、篆、隶书体的限制,将书体结合进行创作,而此时草篆体的出现也与文字学、金石学的兴起以及当时文艺思潮、审美思想的剧烈变革有相当的关系。从这一角度来看杨法的草篆书,显然具有相当的意义与价值,其取法道路与审美思想与郑燮、金农书法有相通的地方。

此件《五言古诗篆书》呈现出“金石气表,雅逸其内”的审美特质,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美感,这与杨法借鉴秦汉印章的空间布白有关。在章法布局上,此幅作品比较重视纵向的联系,气脉畅通。这除了因为引入草书笔意使纵向的连贯性得到加强,篆书长方形的字体也直接为纵向行气提供了条件。在字距上,杨法又有意拉大了上下两字的间隔,使相邻的竖行之间相应拉紧、加密,而横向每行之间的距离则有意拉大,此外也加入了扁形、方形字的书写。空间布局上,此作疏密变化极为丰富,尤其是细线条的运用,使横向行距更加宽舒疏朗,给人以空透疏阔之感。在间架结构上,此作具有结体奇古的特点,甚至不惜以大幅度夸张的字形来进行结体上的安排,这显然是运用篆书尤其是大篆的空间布局而出现的结果。同时,字体也呈现出疏密、大小、扁正、方圆的变化,充分表现了杨法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书写空间的驾驭能力。

此幅《五言古诗篆书》在用笔上以中锋为主,用笔生拙,铁画银钩,细秀的线条充满了力量感,坚韧饱满、劲挺雄畅。此外,杨法也吸收了一些隶书的用笔方法,重按轻挑之中充满了张力,为画面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力,弥补了线条过于细秀而带来的不足。同时,杨法充分发挥行、草书简劲流畅、灵活多变的用笔特点,与迟涩的篆隶书用笔结合,使线的变化更为深邃、细密、丰富。在用墨上,书家亦充分发挥行、草书注重枯、湿、浓、淡变化的特点,使得全幅墨色节奏分明、舒朗畅达。杨法此件作品在用笔上也呈现出抖曲的特点,运笔中粗细短长的线条变化非常丰富,圆润多姿,这也是其非常独特的书法特征之一。

点击扫码关注

2013 版权所有 © 书画院单位门户网站 京ICP备1900855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