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周一至周五9:00-17:00)
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鉴赏/拍卖 > 鉴赏
收藏/鉴赏/拍卖
鉴赏

    目前正在南京博物院展出的“吞吐大荒——傅抱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绘画展”中有多件傅抱石晚年山水精品展出,展出傅抱石生命最后6年中精品力作约60件,其中多数为山水创作。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华艺国际广州2021春季拍卖会中,傅抱石红色山水作品《韶山关公桥》以4772.5万元领衔拍场。此件红色经典作品以毛泽东小时候读书的关公桥私塾为背景,结合毛泽东诗词《七律·到韶山》意境,由实景写生创作而得。本期约请作者梳理了傅抱石山水画演变与“抱石皴”技法之形成,同时盘点了近年来傅抱石山水画行情与造假情况。


32f85d41ea2bdf250ba3a2c4f7db4e8.png
傅抱石 韶山关公桥 成交价:4772.5万元 华艺国际(广州)2021春季拍卖会拍品

    ​在近百年中国画坛上,大家公认的山水画“四大家”分别是傅抱石、黄宾虹、李可染、陆俨少。这四大家,风格最突出,笔墨都有自己的语言独创,其中傅抱石的“抱石皴”,名气最响亮。

    / 山水画演变与“抱石皴” /

    客观讲,傅抱石山水画的成就远高于他的人物画,而且他画山水画也早于人物画。傅抱石的山水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25—1940年为“临古期”,主要以学习明末清初遗民画家石涛、程邃为主,并上溯元四家,师法传统笔墨技法。第二个时期1940年—1949年为“变法期”,以在重庆的“金刚坡”为标志,创作了一批散锋乱笔、墨气淋漓、气势磅礴的新山水画,皴法独创,前无古人。第三个时期1950—1964年是“新山水画探索期”,包括1957年东欧写生,1960年率江苏国画工作代表团两万三千里写生,1961年东北写生,诞生了一批反映新中国风貌的作品。

    目前可看到傅抱石最早的山水画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作品,风格比较多变。如1925年的《秋林水阁》(南京博物院藏),款识:“有清山水,乾嘉以前多尚山之深,谷之邃,及龚贤、高西园、吕半隐出,以线条之遒健为宗,于是画风为之稍变,抱石。”这件山水画以焦墨见长,明显有程邃焦墨山水的味道。22岁能画到这个程度,应该说傅抱石还是很有天分的。1925年画的《松崖对饮》,题款:“程邃号江东布衣,画宗北苑,以枯渴之笔成山水,余喜其雄朴而拟之,抱石。”皴法主要是焦墨圆点和弧线,石头的勾皴尽显迅疾,已经可以看出后来“抱石皴”的草意。

    1933年的《仿黄鹤山樵秋壑鸣泉图》,篆书款“秋壑鸣泉”,款识“癸酉秋九月抚黄鹤山樵本,傅抱石。”则是学习“元四家”王蒙的构图和披麻解索皴,重峦叠嶂,繁皴密染,笔墨还是相当见功力的,可以看出傅抱石在山水画方面的天赋,以及他对传统的继承。这时傅抱石30岁,由明清上溯元代,对古代山水画下了一番功夫。1933—1935年傅抱石经徐悲鸿帮助赴日本留学,向日本的美术史学泰斗金原省吾学习美术史,留学期间他1935年曾在东京举办个人画展,作品现在多保存在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这时期的山水画是何种风格,目前资料较少,不得而知。

    1935年7月,傅抱石因母病从日本回国。1936年5月在南昌举办国内的首次个展,广受好评。后应徐悲鸿之聘,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1937年抗战爆发,傅抱石携全家从南京返回江西新余故里。1938年4月,受郭沫若邀请进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1940年9月,国共合作破裂,文化工作委员会解散,后撤至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任教,从此艺术创作进入高峰期。傅抱石一家寓居在重庆西郊金刚坡,每周都要去沙坪坝上课,来回数十里山路,傅抱石常常是徒步行走,他把这看成是亲近大自然的大好机会,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都坚持步行上班。

    1941年,傅抱石尝试山水画变革,《云台山图卷》(南京博物院藏),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要画作。《云台山卷》并不是写生作品,而是根据东晋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考订、研究、创作的具有青绿色彩的一幅山水画卷。这里的云台山并不是河南焦作的云台山,而是四川广元市苍溪县的云台山,云台山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修道成仙的名山。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里描述了天师张道陵以跳到深谷中取桃子来考察弟子们的故事,傅抱石1940年写成了论文《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之研究》,并再现了画中的山涧、树木、人物,画完此图后傅抱石镌刻小印“虎头此记自小生始得其解”(“虎头”指顾恺之)。

    20世纪40年代初,重庆西郊沙坪坝的金刚坡,被誉为傅抱石一生创作最重要的“金刚坡时期”。虽然金刚坡时期是1938—1946年,时间长达8年,但是傅抱石山水画风格的真正锐变是从1942年开始的。此时画上署款常写“东川金刚坡下山斋”几个字,是“金刚坡时期”画作的标志。郭沫若也曾在《题傅抱石画山水小幅》诗中云:“抱石入蜀画风改,青城峨眉到笔锋。”傅抱石自己也说:“画山水的在四川若没有感动,实在是辜负了四川的山水,以金刚坡为中心,周围数十里我常跑的地方,确是好景说不尽,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随处都是画人的粉本。”

    谈及在金刚坡作画的艰苦,傅抱石曾说:“我住在成渝古道旁,金刚坡麓的一个极小的旧院子里,原来是做门房的,用稀疏竹篱隔作两间,每间不过方丈大,高约丈三四尺。全靠几块亮瓦透点微弱的光线进来,写一封信,已够不便,哪里还能作画?不得已,只有当吃完早饭之后,把仅有的一张方木桌,抬靠大门放着,利用外来的光作画,画后,又抬回原处吃饭,或作别的用。这样,我必须天天收拾残局两次,拾废纸、洗笔砚、扫地抹桌子都一一办到。所以这半年来,内人和三个小孩,都被我弄得莫可奈何,当我作画的时候,是非请她们在屋外,竹林里消磨五六个小时的。”

    正是在金刚坡时期,傅抱石发明了他赖以成名的“抱石皴”。这种皴法,散锋乱笔,灵动奔放,淋漓痛快,与历代传统的皴法均不相同。关于“抱石皴”的来源,笔者以为既受到日本画的影响,也有中国画的传统。傅抱石在日本留学期间,注意吸收日本画法,以竹内栖凤、横山大观为主,大片的墨色,飞动的线条,特别是散锋处理,这一点很像。同时傅抱石的“抱石皴”,还有很大一部分受到中国写意画的影响,主要是徐渭和石涛两家,徐渭的用墨和草书用笔,在傅抱石的绘画里处处可见。当然,“抱石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过“乱柴皴”,最终在20世纪40年代实现了向“抱石皴”的过渡。

    1942—1945年,傅抱石正值40岁左右年富力强,迎来了创作上的高峰,他金刚坡时期的大部分名作,几乎都是这三年里诞生的。如1942年的《大涤草堂图》,1943年的《仿石涛游华阳山图》、《夏山图》、《风雨客至图》,1944年的《万竿烟雨图》、《兰亭图》,1945年的《大涤草堂图》、《水亭话别图》、《潇潇暮雨图》、《山雨》等。这些画,在皴法、墨法上完全出新,其中,《大涤草堂图》,基本没有皴法,完全用墨法去表现,如徐悲鸿所说的“块面”。而《水亭话别图》,则完全用草书去皴山石。

 

点击扫码关注

2013 版权所有 © 书画院单位门户网站 京ICP备1900855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