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君子之风——传统梅兰菊竹绘画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70件套、120幅自元代至近现代的馆藏精品力作,开启了一条认知中国文人画的特别路径。就此,记者釆访了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广东省博物馆(简称“省博”)陈列展示中心副主任骆伟雄,详解梅兰竹菊在文人画中的演进历程,为读者做一个精深的纸上导览。
省博馆藏“四君子”首次雅集
梅的高洁傲岸、兰的幽雅空灵、竹的虚心有节、菊的淡雅清贞与中国文化历来推崇的个人情操相符合,春兰、夏竹、秋菊、冬梅亦被赋予了丰富的“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内涵,作为中国人,基本都知道梅兰竹菊合称“四君子”,是传统花鸟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何时开始以独立的“君子”姿态进入中国画,恐怕大多数人并不清楚。
骆伟雄告诉记者,梅兰竹菊作为主角出现在国画中,应该是始于宋代,并且以竹为先。此前,虽然梅兰竹菊也多有入画,但都是作为背景起到衬托作用而已。到了北宋,就不断有文人骚客提到竹子的君子之风了,特别是苏轼留下的这段传唱千古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苏轼与好友文同都爱咏竹、画竹,并有墨宝流传至今,像文同的《墨竹图》,苏轼的《潇湘竹石图》,今天都弥足珍贵。文同的墨竹,在当时就被苏轼誉为“得其情而尽其性矣”。 到了明清时期,梅兰竹菊“四君子”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回望那时的建筑,无论是木雕还是砖雕,都采用了大量梅兰竹菊的题材。“四君子”在文人画家笔下也成为了“流行体”,像清初四画僧之一、“新安画派”的奠基人弘仁,就自号“梅花古衲”,并遗命友人在其墓侧多种梅花。他所画之梅,枝如虬龙,暗香流动,透着一股清雅、冷峻之气。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的明清书画中,梅兰竹菊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但从没做过专题展,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策划,骆伟雄决定将馆藏的“四君子”精品画作放到一起展出,以达到一定的学术和教育功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文环境的变化,传统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希望通过这一次展览,让参观者能够体验到历代文人画所传达的精神意蕴,获得新的感悟。”
在布展之前,骆伟雄也问过不少观众,很多人都说,中国画尤其是花鸟画,看起来太程式化,感觉大同小异,看不懂,也不懂看。因此,将同一题材的作品集中呈现出来,还有利于观众在对比中体会文人画家笔墨趣味的差异,以及精神世界的不同。这是看懂中国画的一个门径,也是读懂古人的一种方式。为此,骆伟雄精心准备了微信导览,同时在前言后面还做了两个重要提示:一是何谓“君子”;二是画画和写画,让观众对传统绘画概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有助于真正窥得“一花一世界”的丰富性。
展现中国画从写生到写意的演进
骆伟雄表示,本次展出的代表作品,足以脉络清晰地展现中国画从写生到写意的演进过程,以及文人画的精神内涵和创作手法。
年代最早的作品是元人佚名所做的《竹石图轴》,从画面上可以看出,画家仍比较注重物象的形态描摹,尤其是画中石头缺口处的一根竹笋,是典型的写生画法,较为象形而拘束。
明代画家陈洪绶的《寒香幽鸟图》,也基本承接了宋元的写实画法,在花的形态勾勒和渲染,梅干和石头的皴擦,小鸟的撕毛、分染方面,都做得很工细。不过,相对于宋元作品,陈洪绶的写意成分增加了不少,描绘时更注重个人感受。
而明代画家陈宪章的《推蓬春意图卷》,已经属于比较典型的文人画作品了。作品计有9.02米长,在省博的古代书画藏品中,算得上是鸿篇巨制了。骆伟雄告诉记者,这幅作品在改革开放初期,差点被外销换取外汇了。当时,广东省博物馆的鉴定专家在审核其身份时,眼前一亮,马上表示应该留下。后来,省博用30元买了下来。此前由于旧馆的场地限制,《推蓬春意图卷》从没完全展开呈现过,这次终于可以让观众一饱眼福了。在古代,手卷的欣赏方式一般是三五知己,在窗明几净的台面上慢慢展开、品读。如以这样的方式来看,观者自然会有一种推开窗户,一剪傲霜寒梅扑面而来的感觉。与陈洪绶的《寒香幽鸟图》相比较,作品在技法上大异其趣,笔墨显得很纯粹,枝条变化不大,梅花的怒放单靠水墨来表现,却很好地传达了作者的心境。
到了明代画家徐渭的《竹石图》中,大写意的特点就展现得更淋漓尽致了。徐渭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梵·高”,性情狂放不羁又才情横溢。这幅作品中,躁动的笔触和淡浓互融的墨色,充分展现出画家临纸挥洒的情景——冲动、豪放。
作为大写意花鸟画的开创者,徐渭极大地影响了后来人,这当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朱耷。此次展出的《竹石图轴》,就充分体现了八大山人的花鸟画特色。作品构图简练,以一块欹侧的大石和几片竹叶为主体,物象简单却又厚实得趣。石头竹叶的结构与八大山人书法的结体习惯几乎一致,这是书法与绘画相通的又一实例。
书法入画,其实自元代赵孟頫就大力开始倡导,这在吴昌硕的作品中也显得尤为明晰,这次展出的《墨梅图》,即便是勾画的梅花花瓣和花蕊,也全无纤巧细腻之感,而是像篆书般写出,梅的枝干架构、行笔点染也都充满了书法的意趣。
发展到高剑父,他的《竹外飞花图》则不仅远接徐渭的大写意,还呈现了岭南画派绵延至今的花鸟画创作特色。
相关阅读:国画“四君子”赏析
梅
第一步为出枝:先用笔蘸调淡墨,括干后再蘸深墨,以中锋画出最前面的枝条,注意行笔过程中枝条留白断开,以便填花;
第二步用淡墨圈出花朵:注意花朵的聚散和正侧偃仰的表现,花朵与枝干需反复交替进行,画好一部分旁枝后开始画花,花画得差不多时,再在花中穿插枝梢,而后再补些花,或再添些细枝梢,这样交替进行,逐步完善;
第三步,处理花心、剔花须、点蕊头、花蒂:用较秃的笔,以中锋浓墨为佳,花朵的正反背侧往往通过点心才能表现出来;
第四步,点苔:有不足之处再作充实调整。
兰
兰一花五瓣,点花时,一种是纯墨色的浓淡点法,另一种是草绿蘸淡花青或草绿蘸淡胭脂的色瓣点法。先点内瓣两笔,再点外侧瓣三笔,行笔要起伏较大,点得飘逸潇洒,用行书笔法行笔要笔笔衔接贯气,笔断意连。
画叶称撇叶,意味着其用笔等同于楷书的“撇”法。撇叶一般用浓墨,与淡色花相互映衬,但有时考虑到层次也用淡墨。每株兰叶在五笔至七八笔之间,先从简单入手练习右撇式和左撇式:第一笔长,自下而上随行笔的提按间粗间细;第二笔仍朝右撇,较短;第三笔朝左撇,与第一笔相交呈“凤眼”状。在叶的组合上,长短、粗细与疏密要有变化,穿插交错有致。
竹
谨记“笔在心里、心在笔端、胸有成竹、枝枝连叶、叶叶连枝”的创作秘诀,注意黑、灰、白的处理和水墨浓淡变化;构图应有章法,疏密得当;枝干应挺拔有力,所谓“竿如篆,节如隶”,就是强调以书法入画,枝分左右互生,不可只偏一边,节枝有粗细各一,老枝节粗健,新枝节润圆,老竿断枝多用破笔,浓淡干湿要分阴阳;竹叶组合用笔、分为“个”、“介”、“少”、“分”等几种构图,叶多枝少如在竹外观,枝多叶少如在竹林间。
菊用点梅毛笔,调淡墨勾画出菊花头;添画叶子时要注意疏密、大小的变化,待墨半干时,勾画叶脉;画枝干要穿插错落;用羊毫笔调藤黄,笔尖少蘸朱鳔色,分两三次染花;根部可加淡淡水增加画面层次厚度,渲染气氛,注意对角示构图,上下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