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周一至周五9:00-17:00)
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鉴赏/拍卖 > 收藏
收藏/鉴赏/拍卖
收藏

■ “底厉廉隅”■ “底厉廉隅”■ “修辞立诚”■ “修辞立诚”

  ◆ 韩天衡 张炜羽

  近代著名词人兼学者郑文焯精于印学,他曾将当时交往密切、名声卓著的三位印人并称为“江南三铁”,其中吴昌硕(苦铁)、钱厓(瘦铁)的优秀篆刻艺术已广为人知,而另一位曾受达官显宦、文士名宿广泛推崇的王大炘(冰铁),却随着时光流年,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和记忆,成过气的印人。个中的显晦殊途,值得分析与思考。

  王大炘(1869—1924),字冠山,号冰铁,别署巏山民。江苏吴县人(今苏州),二十余岁迁居上海。因精于岐黄之学,以悬壶为生。晚年好炼丹之术,不幸得癫痫病去世,年仅五十余。王大炘酷嗜印章,年轻时便向同寓姑苏的吴昌硕请益,并深究缶翁的篆刻技法。此外他又博采旁搜,多方取资,刻印远绍战国古玺、汉魏官印、封泥及元押,对朱简、汪关、丁敬、黄易、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等明清名家的经典作品,研读磨勘,用心体会。又广涉商周吉金、两汉镜铭及碑版、砖瓦、石刻等金石文字,眼界极其开阔。王大炘擅急就章,“每于灯下闲坐,对客剧谈时,兴至奏刀”,刻就当场授与人,即兴之作尤为出彩。郑文焯称赞其印:“如风云列阵,奇正相生,综丁、黄诸家能事之长,握秦汉两朝刻符之枋。”同籍著名藏书家章钰也题赞称:“兹读冠山同学《食苦斋印存》,乃叹篆刻之学流别甚夥,偻数不能终。冠山独兼师博采,任仿何派,靡不精能老到,突过前人,信乎天人并到”。

  综观王大炘篆刻风貌,可谓纵贯古今,取法多样。其中较集中的是模拟吴熙载与吴昌硕的印风,神形相近。郑文焯记载其所刻“瘦碧”两字,缶老见之竟误以为是其亲笔。其他如仿半圆瓦当、六朝碑额等印式,也均为他人谱录中未见者。王大炘善于摹古,所作深获晚清名士及书画家廉泉、陶湘、端方、盛宣怀、陈汉第、庞元济、缪荃孙、郑文焯及韩国寓华的望族名士闵泳翊的激赏,众人纷纷索印,并欣然为其印谱赋诗题辞,不吝赞美之词。如陈元康赞其:“印章陆离变幻,诸法毕具,人欲得其一而难者,君直综四美,而兼擅其长”等,对其能众美兼擅,众妙毕备,推许有加。

  与吴昌硕雄浑高古、斑驳苍莽的印风相较,王大炘篆刻在取法“金石气”上表现出一股苍润古穆,而又不乏书卷气的风格。他的用刀涩畅并施,在细白文印中更见爽利率真。篆法与形式,也讲究来历,这与他曾经编纂《金石文字综》、《缪篆分韵补》等大型金石类字书时所积累的深厚小学根柢密不可分。王大炘篆刻古法具瑧、诸派皆能的专长,在彼时崇尚传统印章美学理念和审美趣味的诸多好古人士眼中,竟为长处。而对于吴昌硕的探索创新之作,王大炘晚期已逐步摆脱模仿,流露出迥异的艺术审美倾向,称:“时下印人逾规越矩,不求结构之稳,气韵之雅,谬以粗犷为苍劲,其实失诸野矣。贤如吴缶老,犹未能免此。予无以纠正之,第求苍劲于浑古,以期真意足、奇变生,于愿足矣。”然而明清流派篆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对一些只注重功力,抱残守缺,不思创变,或者变而欠缺自我鲜明个性的艺术家而言,其创作的终究是“寄人篱下”的高级复制品。在无涯艺山上惬意地行进于前人已开拓的栈道上,至多是一位旅游者。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披荆斩棘、蹊径别开而勇登峰巅的才是真正的开拓者,王大炘毕竟是属于前者。

  以往我们评定一位印人,多参考其作品集中名人序跋文字,视为确评,殊不知这些作者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但碍于人情和非专业性,往往撰些普适性的夸饰虚美之辞。而艺术家是需经历史检验后,方能作出真正客观、准确的评价。王大炘的艺术地位历经滑坡,即为一例。


点击扫码关注

2013 版权所有 © 书画院单位门户网站 京ICP备1900855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