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周一至周五9:00-17:00)
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鉴赏/拍卖 > 收藏
收藏/鉴赏/拍卖
收藏

微信图片_20191010090945.jpg

纸本,纵132.5厘米、横61.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人,人称“康南海”,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光绪五年(1879年)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在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期间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光绪十七年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多聚西学书籍,收徒讲学,宣传西方政治文化。光绪二十一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掀起了“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继续致力于政治活动、学术研究和诗词书法创作。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人类公理》《大同书》《欧洲十一国游记》《南海先生诗集》《广艺舟双楫》等。康有为一生藏书5万余册,去世后所藏书籍大部分归于广西大学图书馆、镇江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等机构收藏。

    康有为书法师法历代大家,后搜集汉、魏、六朝碑刻拓本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临习,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对《石门铭》《瘗鹤铭》《爨龙颜》《经石峪》《云峰石刻》《修孔子庙碑》等用功甚勤,亦确立了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其书有着“康体”“康南海体”之称。南京博物院藏有其行书《宋人五律诗》,从中可见其书法的审美特色及其精神境界。

    康有为是继阮元、包世臣后又一在理论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书法理论家。其于光绪十五年撰述了《广艺舟双楫》,对乾嘉以来兴起的碑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提出“尊碑”之说,推崇汉魏六朝碑学。康有为推举魏碑、北碑,提出碑刻“十美”,即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志奇逸、精神飞动、天趣酣足、骨气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满,将碑学书法美学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其《宋人五律诗》显然是在这一书法理论和书法美学思想指导下创作出来的作品,体现了他对碑学书法的见解以及审美观念。《宋人五律诗》全文如下:

 

扶杖行幽径,园林欲暮天。

锦棠红濯雨,丝柳绿缲烟。

春事忽三月,风光又一年。

客怀正愁绝,那复听啼鹃。

甲寅春月南海康有为

 

    从题款可知,此件作品是康有为1914年56岁时的作品,为其民国初期的书作;内容为宋末元初诗人黄庚的《春日即事》诗。黄庚出生在宋末元初,与宋遗民林景熙、仇远等多有交往。此诗所表现的遗民心境和感触与清朝灭亡后康有为的落寞心境非常相似,引起了康有为深深的共鸣。此幅书法呈现出潇洒峻拔、沉郁顿挫的审美气息,笔意体势显示出雄伟博大的境象。康有为对六朝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不断汲取其审美元素进行创作,在书法中传达出气势开张、浑穆雄大的阳刚之美。从此《宋人五律诗》中完全可以感受出其所蕴藉的壮美境界和精神特质,将碑学书法的审美特色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

    此幅《宋人五律诗》汲取了北朝碑版的一些章法特点,云峰刻石宽博舒朗的章法、《石门铭》纵横跌宕的布局都在其笔下呈现出来。全幅笔画率意天真,或疾或迟、或敛或放、或粗犷雄浑或细秀凝练、或动或静,完全依照自己的心意运行。放笔行文,时而长驱直入、劲沉力猛,时而戛然而止、骨气内藏,有着精神飞动、笔力深厚的精神特质。此幅作品在结体上亦颇富特色,结体严谨而放纵,整齐中见洒脱。单字结体以纵向取势为主,极尽峻拔雄穆之能事,同时也注意横向取势,有意识地将字形拉扁,从而引导空间构造作横向展开,弥补了因过于注重纵向取势而带来的凋疏、纤弱之弊。结体的内紧外松、上紧下松亦形成开张峻拔、纵横奇宕的笔势,很值得深入体会。此作书写时非常注意字形大小、肥瘦、扁正、长短、欹侧的安排,从而造成枯润、疏密、显晦、清浊的强烈对比。而结体中心紧密、四周舒展以及字体笔画平长、横平竖直、长撇大捺等书写特征,也进一步营造出气势开张、峻拔豪迈的空间结构,令人精神一振,这也是康有为书法结体上最为鲜明的特色之一。

    当然,康有为此幅《宋人五律诗》在笔墨上更值得进一步分析,其所总结出来的魏碑书法笔法跳跃、点画峻厚的用笔特点在这幅作品中极为鲜明地表现出来。其点画如大刀长戟,笔势开张、筋丰力满、骨气洞达,有着碑学书法的深刻影响。该幅书法用笔圆笔较多,融篆隶笔法于行楷之中,行笔迟送涩进,逆笔藏锋,线条极为厚重沉凝。尤其是长锋羊毫的运用,运笔迅起急收,线条多以平长弧线出现,转折以圆转为主,转折之处常提笔暗过,更凸显出了线条的粗犷、苍厚和圆浑。阳刚壮美的审美意象在笔下进一步呈现出来。

点击扫码关注

2013 版权所有 © 书画院单位门户网站 京ICP备1900855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