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绘画史中,宋代小品画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其以独特的经营位置,精微的笔墨技巧,高雅的格调品味,以及丰富多样的绘画题材,成为中国美术史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小品画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咫尺之间,传达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审美意趣,艺术表现力丝毫不亚于大幅绘画。它的兴盛,与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背景密切相关,对后世绘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今天,宋代小品画依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其“朴素淡雅”的美学特征,“格物致知”的求真态度,亦对当下创作人文精神的回归有重要的启示。
南宋四大家的山水小品画(一)
■学术主持/撰文:刘建轩
北宋覆亡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方重新建立了政权,史称“南宋”。在绘画上南宋一方面延续了北宋的遗风,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被后世推为“南宋四大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正是这股新风气的引领者。伴随着王朝更迭,赵宋南渡,山水画的风格面貌也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南宋一改北宋山水画全景式的宏大构图,代之以空灵雅致的边角式构图。这是南北山河地貌的差异造成的:描绘的对象发生了改变,画家们的画法自然也会随之改变。这种画风上的变革却常常被后世附会为画家们用画作中的“残山剩水”寄托对故土的哀思,更以此去劝诫君王莫要偏安一隅。然而,正是南宋时期对山水画独特的审美追求造就了山水小品画空前繁荣,现存的宋代山水小品画也大多创作于这一时期。南宋时期山水画的主流是李唐画派。李唐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宗师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南宋画坛,这种影响不只局限于山水画,人物、花鸟都有波及。其后的刘松年、马远、夏圭都是在不同方面继承并发展了李唐所开创的画风新格。
宋 佚名 秋堂客话绢本 24.2×22.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秋堂客话》,绢本,24.2×22.5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本画又名《溪堂客话图》,无款,旧题为李唐所作。李唐(约1066-1150),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省孟县)人。他早在宋徽宗时期就已是翰林图画院的待诏了,北宋灭亡后辗转来到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李唐的绘画诸体皆善,尤以山水成就最高。其山水画早年师法荆浩、范宽,晚年一变古法而创“大斧劈皴法”。此图对幅有清人罗天池与李佐贤的题记,罗题“晞古妙绘较马夏更胜一筹,明唐六如得其隽永,失其厚实。”李题:“李晞古于徽宗朝入画院,建炎间为待诏,赐金带,年近八十。此幅沉着痛快而自饶秀色。经蕉林相国签题,罗六湖复称其技胜马夏,洵不污也。”图绘二人于草庐中秉烛夜谈,坐而论道的情景。此画构图取景独特,电影般的画面感使人犹如身临其境。画家为表现所画为夜景,刻意将整个画面罩染了淡墨,用以突出草庐内的明亮。从画法上看,山石树木近于李唐早期风貌,但人物屋宇则与李唐全然不同。再者纵观全画气息,此画应属南宋晚期李唐流派之佳作。
宋 佚名 秋窗读书图 25.8×26cm 绢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
《秋窗读书图》,绢本,25.8×26cm,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此画旧题为刘松年所作,画中左面山石上有“刘松年”三字名款。刘松年生于南宋初年,钱塘人氏,因居西湖边的清波门,故有“刘清波”之号。刘松年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为画院待诏。宋宁宗在位期间,因献《耕织图》大获赞赏,御赐金带以示恩宠。刘松年师从驸马张敦礼。刘松年山水、人物、界画皆精,其画风主要是继承了李唐早期严谨工致的画风,在山石皴法上变李唐的“小斧劈皴”为更加工整的“刮铁皴”。其作品笔墨精妙,清丽典雅,极善描绘宫苑秀丽之景色,因此深受皇家所喜爱。刘松年的作品传世数量在南宋四大家中最少,有松年画平生不满十幅之说。《秋窗读书图》描绘出了宋代文人士大夫闲居山林间淡泊宁静的生活状态。此画在风格上与刘松年相似但用笔全然不同,刘用笔凝重挺拓,此画用笔松快略显薄弱。画上名款墨色轻浮应为后人添写。本画虽非刘松年所作却不失为一幅南宋院体山水佳作,同时也是研究南宋刘松年画风的重要资料。
南宋四大家的山水小品画(二)
■学术主持/撰文:刘建轩
或许是江南的烟雨朦胧,加之其年逾古稀后的放达,李唐一改早年严谨且略带刻画的刚劲笔致,变为粗犷简阔的“大斧劈皴法”;用墨上也十分大胆,变“惜墨如金”为“水墨淋漓”。这种风格影响了其后众多名家,与李唐并称“南宋四大家”的马远、夏圭的山水画正是在李唐晚年画风影响下发展出来的。李唐画派正是在马远、夏圭的推动下极大地影响了其后绘画的发展,这也使得马、夏的画风堪称是南宋山水画的代名词。马远,字遥父,号钦山,钱塘人。他大致和刘松年生活在同一年代,其生于丹青世家,家学渊源显然给马远提供了学习绘画绝佳的条件,这也为日后其成长为一代宗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马远的绘画师承主要来自于家学及李唐两个方面,其人物、山水、花鸟都十分精通,尤以山水成就最高。他的山水画法继承了李唐晚年所创的“大斧劈皴法”,其常以秃笔作画故下笔更显凝重有力。马远所画山水树木造型极具特色,有一种内收的张力,尤其是所画之树曲转盘回,瘦硬如屈铁,独步画院自成一格。因马远山水常作边角之景,故得“马一角”之名,这种边角式的构图方式成为了南宋绘画最具代表性的图式语言。夏圭,字禹玉,钱塘人,为宋宁宗时画院待诏。其画风与马远相近,画史常以“马夏”并称。夏圭在水墨的运用上达到了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恰如明代王穉登在跋夏圭《长江万里图》中所说:“(夏圭)但用水墨而神采灿烂,如五色庄严,可与李唐并驾争先,马远诸人皆当面北”。
南宋 马远 石壁看云图 23.9×23.2cm 绢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石壁看云图》,绢本,23.9×23.2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本画为南宋马远所作,有“马远”二字名款题写于靠近画面边缘的左下方石壁上。图中描绘了一个白衣高士执杖伫立溪边仰观崖壁云气浮动的景象。此画构图十分巧妙,它不同于人们通常所使用的“三远法”的范式,而是选取了局部特写式的视角来营造画面。近处的石壁与远处的石壁交叠后形成的三角形空间中,若隐若现的水岸使得画面更有深度,仿佛让人感到石壁的另一头别有洞天。此图在画法上并不过分强调石体的夸张的造型和体积感,坡岸石壁以侧锋大块面的刷染而成,仅在向阳处略见皴笔,山石轮廓的勾勒和其内里的刷染融为一体,这说明作画时笔头水分足且一气呵成。这种轻松平和的表现方式在马远的其他作品中并不多见。
南宋 夏圭 雪堂客话图 28.2×29.5cm 绢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雪堂客话图》,绢本,28.2×29.5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是宋人小品画中的经典之作,从其含蓄严谨的画风上可以推测此画应属夏圭早期作品。此图描绘了一幅江南冬日雪景,二人挑窗对坐,不远处的湖中有一渔翁寒江独钓的情景。夏圭这一时期明显受李唐早期风格的影响,在山石皴法上虽以小斧劈为主,但其排列参差错落类似“乱柴皴”,并不完全拘泥于一种具体的皴法。画中屋宇近于界画,显然与其成熟时期的“楼阁不用界画,信手画成,突兀奇怪,气韵尤高”不同。作者用淡墨渲染天空和湖水,借以衬托出大雪的白色,再用白粉于树木枝干处略加点染画出雪的厚厚质感。夏圭对景物一丝不苟的描绘更近乎北宋人的气息,水墨的运用则以晕染为主,这与其后来破墨法的水墨淋漓截然不同。因此,可将本画视作研究夏圭画风变化十分重要的作品,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发展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