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周一至周五9:00-17:0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聚焦
新闻中心
行业聚焦
清代岭南书法家宋湘及其书法作品鉴赏 时间:2014-07-04 10:08:39 来源:
/
《行书录旧作十四首册页》局部(见《宋湘先生翰墨》)

/
《湖上五别诗》拓片局部(东莞市博物馆藏)

/
宋湘绣像(引自《清代学者像传》)


 
  一、宋湘其人
 
  宋湘(1757 1826),字焕襄,号芷湾、芷帆,广东嘉应(今广东梅州)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广东乡试解元,嘉庆四年(1799)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先后主讲惠州丰湖书院、广州粤秀书院。嘉庆十年授翰林院编修。曾任四川、贵州乡试正考官。嘉庆十八年出任云南省曲靖府知府,后历任广南知府、迤西道员兼大理知府、迤南道员、永昌知府、楚雄知府等职。道光五年(1825)升湖北督粮道,次年卒于湖北观察署任上,年七十一岁。有《红杏山房集》传世。
 
  宋湘是清中期岭南诗坛卓然特立的诗人,与黎简双峰并峙,是继“岭南三大家”之后岭南诗坛的杰出代表。《清史列传》称“粤诗自黎简、冯敏昌后,推湘为巨擘。” 他的诗歌风格鲜明,取法少陵、东坡,但不宥于某家某派,个性突出。即在群星辈出的乾嘉诗坛,亦能傲立其间,不失其本色。邱炜《五百石洞天挥麈》称宋湘诗歌“七言律、古、歌行,醇而后肆,真有东坡化身之观,其高妙者,上师韩杜。四五言语多解脱,五律飘逸不群,七绝警切。”在诗歌创作外,宋湘在诗歌理论上也颇有建树,其《说诗八首》观点鲜明,持论公允,堪称清代诗歌理论史上的杰作。
 
  宋湘性坦荡,为官勤勉,一心为民,深受百姓爱戴。宋湘负绝人资,才气横溢,亦善书法,只是长期以来为诗名所掩。张维屏《国朝诗人徵略》称:“芷湾襟抱豪迈,故挥毫洒翰,皆具倜傥权奇之概。”
 
  二、宋湘其书
 
  (一)书风特征及渊源
 
  宋湘的书法在当时即为人称道,尤其是行草书,颇能体现其超凡横溢的才气和豪放不羁的性格。如震钧《国朝书人辑略》云:“宋芷湾观察工书,晚年作字,兴到随手取物书之,不用笔而古意磅礴。”足见其自由率意,不拘小节的书法创作态度。特立独行的性格使其书法风格也带有了相当多的天真随意的成分,而较少法度的约束。戴絅孙评论宋湘书法云:“其所作书奔放雄迈,识者谓魄力气韵,直到古人,岂虚语耶!”汪兆镛亦指出宋湘“诗笔书法皆有苍莽之气而不粗犷,故佳。”这些评论都点出了宋湘书法雄迈、豪放的特征,并且均将其与宋湘率意、任性的性格特征联系,正是书如其人的真实写照。当然,宋湘也有较为工整的楷书或行楷作品存世。
 
  从渊源上看,宋湘早年的书法基础也是从颜真卿、欧阳询等唐楷打下的,这是当时文人学习书法的共同点。宋湘当年参加殿试的考卷有幸保存至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楷书功底。虽说是科举考试卷子,但是该卷之书并无所谓“馆阁体”的乌、方、光之弊。从笔画的细节之间,可以能感觉到赵孟頫、欧阳询楷书的影响,但又不限于此,隐约还带有颜真卿《多宝塔》的痕迹。
 
  以宋湘的性格,显然行草书才是他才华得以纵横驰骋的领域。他行书的取法范围比较广泛,帖学一脉名家,均在其涉猎范围之内,如二王、李邕、杨凝式、米芾等。他后期行草书磅礴开张的气势,更得益于颜鲁公。宋湘凭借其过人的才气,转益多师,融为一炉,自成面目。
 
  (二)代表作品举例
 
  ●1最早的行书册页
 
  该册页书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当时宋湘33岁,是其存世最早的作品。作品内容是宋湘自作诗14首,不见于《红杏山房集》中,可补阙。作品整体风格近米芾,亦有李邕和《集王圣教序》风味。字的笔画清劲有力,提按、转折分明而又不失流畅。作品既有精致细腻的细节,又有率意放松的纵笔,节奏感很强。单字结构偏长,中宫紧凑,有欧阳询结体的影子。是作墨色厚重华滋,显得端庄沉着,全无当时书坛习董其昌和赵孟頫书的轻薄流滑习气。
 
  ●2大字牌匾和题壁作品
 
  宋湘善于联对,又喜写大字,当时有不少牌匾出自其手,为时人称颂。戴絅孙对乃师曾有这样的评价:“雄词跳荡,长留题壁之吟;醉墨淋漓,好作擘窠大字”。宋湘曾题写广州的“山陕会馆”、惠州的“丰湖书院”、德庆龙母宫的“天光云影”等大字匾额,而尤以“丰湖书院”著名。
 
  宋湘是嘉庆五年(1800)应当时惠州知府伊秉绶的邀请,任丰湖书院山长的。丰湖书院在伊秉绶任知府任上得以重新修葺,增其旧制。嘉庆六年竣工时,特请宋湘题此大匾。此四字厚重沉着而又富有生气,其点画饱满结实,结构茂密,平中寓斜,上下款的小字与大字相得益彰,神完气足,正合书院之用,堪称佳制。
 
  在惠州期间,宋湘还喜欢信手题壁。题壁之作限于客观条件,很难保存,如今不易寓目。但幸运的是宋湘在离开丰湖书院时,在书院墙壁上题写的《湖上五别诗》被保存了下来。
 
  此诗是宋湘嘉庆七年辞丰湖书院山长任时所写组诗,共五首,分别为《别湖花》、《别湖山》、《别湖水》、《别湖风》、《别湖月》。汪兆镛《棕窗杂记》卷二载:
 
  惠州丰湖书院楼壁有芷湾手题《别湖风》、《别湖雨》、《别湖月》、《别湖水》、《别湖树》五古五首,奇伟可喜,相传用蔗屑书。顺德蔡春帆继主讲席,曾双钩锓木。连年兵火,闻楼壁摧圮,墨迹不可复见矣。
 
  可知目前所见拓本乃是蔡春帆双钩刻木的拓本,原迹已毁。不过据拓本及宋湘诗集,汪兆镛所记题目中的《别湖雨》、《别湖树》似为《别湖山》、《别湖花》之误。该作品虽以蔗渣书,但其笔画清晰,笔意浓厚,偶有类似飞白的粗粝笔画,透出些许苍茫。每首诗各自成一幅,行气通畅,字字生动,舒放有致,虽无意于细节,但并不显草率。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米芾书法的影子,《集王圣教序》亦时隐时显,足证宋湘对米芾、王羲之书法曾用心临习。
 
  ●3对联佳作
 
  宋湘非常善于联对,这在丰湖书院任山长时就已为人所知。如惠州知府伊秉绶在丰湖书院修葺竣工后,就专门请宋湘撰写各处楹联。如丰湖书院的大门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就是出自宋湘之手。此外宋湘的对联作品流传的不在少数。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一联,书写极为流利又不失厚重,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既有米芾、颜真卿行书的奔放、自然的精神特征,却又不斤斤于笔画的细节和形态,堪称佳作。而“闲居卓荦”一联同样潇洒自然,婉转通畅,无拘无束。颜味浓厚,点画浑厚,潇洒自然。这两幅作品可以作为宋湘对米芾、颜真卿等大家书法的遗貌取神之作的代表,体现了其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又不逾矩的创作观念。
 
  ●4晚年力作
 
  道光三年(1823),68岁的宋湘为圭一兄所写的行书六条屏堪称其晚年杰作。作品内容是自作诗八首,其中第一至六首和第八首诗是《忆少年七首》,第七首诗则是《忆蜀游补纪十二首》中的《到成都》,皆为宋湘66岁时所作忆旧诗。作品中诗句的文字与诗集中有略微差异,诗集中《忆少年七首》第五首诗第一句是“才思谈笑取封侯”,作品中是“才闻谈笑取封侯”。
 
  这一作品采用了六条屏的形制,整体气势磅礴,雄浑博大,笔力苍劲,无一懈怠。章法完整自然,行气通畅;笔画如万岁枯藤,老笔纷披,气息自然雍容。而单字形态各异,皆因势立形,不主故常,顺着书写的笔势自然成型,姿态万千,极尽变化。书写节奏快慢有致,变化自如,从容不迫。用笔也很放松,圆转、提按等动作都很到位,对中锋用笔的掌控极为熟练。这一点明显是吸收了颜真卿行书的用笔特征,圆转笔法以及中锋的运用更加纯熟。亦能看出宋湘晚年在技法上所达到的炉火纯青的境界,堪称晚年精品。
 
  三、宋湘书法的影响与不足
 
  宋湘传世书法作品从形式上看,以对联、立轴为多,也有一些手稿、信札以及题跋等小字作品,但是不常见到。从字体来看,以行草居多,楷书次之,而篆书、隶书作品则无一流传。宋湘书法总的风格以奔放豪迈为主,尤以大字行草和榜书擅场,对细节法度则不甚留意。这既与其性格相关,更与其对艺术的理解相关。
 
  乾嘉时期的书坛,正是碑学思想逐渐发展并开始扩张的时期,有很多学者都对出土的碑石格外关注,并有意无意地从书法上学习各种石刻文字。宋湘亦身处这一书法思想大变革时期,且先后与隶书大家伊秉绶、碑学理论先导阮元密切交游,但他却极少篆隶书创作;同时对碑学理论亦不甚关心。宋湘的书法显然与当时的碑学创作日渐兴盛的大趋势不合;而他又长年为官云南,远离文化中心,其书法的影响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与当时的书坛大家如伊秉绶相比,宋湘书法风格的创新性和识别度明显逊色;在影响力上,则更不能与伊秉绶同日而语。
 
  宋湘书法的不足之处亦很明显,那就是由于恣情任性,而在法度上有所忽略,故也存在一些粗糙甚至俗劣之作。此外,由于宋湘才高气盛,在民间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在利益的驱动下,常有人模仿、伪造其书法用以谋利,这些伪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误导了人们对宋湘书法的认识。但瑕不掩瑜,宋湘的书法仍尤其存在的价值。

点击扫码关注

2013 版权所有 © 书画院单位门户网站 京ICP备1900855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