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文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确立了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新坐标新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文化传统是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要素。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撑。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强盛的外在标志。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
文化开放是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根源。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融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习近平同志不仅对文化的作用进行了深刻阐发,而且对下一步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指明了方向。当前,我们要把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落实到文化生产及再生产的各个环节。
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资源大国,数字化是让文化资源活起来的基本途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电台音频资料、新闻纪录片、老唱片、文化遗产等进行数字化修复和转化。以文化资源数字化成果为原料,集成运用各种新技术,萃取中华文化之要素,并分门别类标签化,就可以形成“中华文化素材库”。发掘这座文化金矿,对于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文化在创新中传承、传承中创新,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文化传承的这种延续过程也可比作一种再生产,即文化再生产,包括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四个环节。创作是文化再生产的起点。没有好作品,就没有好产品。目前,部分文化产品存在过度娱乐化倾向,原创能力不足已成为文化发展繁荣的一大制约因素。如何激发人们的创作热情和活力,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原创性作品层出不穷,是检验文化发展繁荣的试金石。《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目的就是解决原创能力不足问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之中。
把体现中华文化精气神的作品推广开来。文化生产是内容生产,是一种特殊生产形态,所创造的是精神文化产品,是用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社会效益始终是第一位的。文化生产的素材来源于文化资源。要打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节点,把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转化为文化素材,使其成为文化企业的生产要素,引导文化产业回归文化本源。文化生产数字化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意义非凡。因为对于“80后”“90后”等年轻一代而言,更习惯于从网络获取知识,各种移动终端更是年轻人的时尚用品。只有把中华文明成果转化为各种数字化产品,才更容易被年轻一代所接纳,悠久璀璨的中华文化才会被代代相传。
把文化创新成果广泛传播开来。文化不仅要在国内广泛传播,而且要向国外传播。文化传播体系建设,需要统筹国内和国际、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当务之急是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壁垒、城乡分离,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促进文化产品跨区域合理流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尤其要把文化传播渠道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成全国互联互通的文化传播“高速公路”。
(作者为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