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明确文化与金融合作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今年以来,文化产业受到了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的高度关注,众多非文化类上市公司积极参与其中,与此同时,金融业和文化产业的迅速融合也让文化金融面临新的竞争难题。文化金融合作如何在新格局下创新升级?金融资本市场怎样实现与文化企业的无缝对接?突破点在哪里?日前,在2014第三届中国文化产业资本大会上,来自文化产业界和金融界的专家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新时代,文化金融需创新升级
文化金融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来自文化金融领域的参会者们的共同感受。新金融、新资本、新格局、新趋势,一系列的“新”也让业内人士不断思考,如何创新升级,如何建立面向文化产业的针对性强、适应性高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
“互联网行业发展之后,每一个项目的价格都飙升。”作为国家第一批专门做文化产业基金的PE基金,华人文化产业基金首席投资官李怀宇坦言,文化产业投资时常面临“有项目找不到钱,有钱找不到项目”的痛苦。他建议,未来政府引导和企业化行为要有所分工,形成优势互补的效果。他认为,国外的一些方式可以供大家参考。“比如在美国,电影行业早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投融资体系,包括剧本阶段的种子投资,后期的趋势投资、加镑投资,进入早风险高、收益高,进入晚风险低、收益低。我们也可以把投融资体系打造成一个闭环,从早期、中期、晚期到保险。”
“政府的扶持、新技术的推动、金融资本的支持等,这些是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但同时也是挑战。”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执行董事唐肖明认为。“首先是科技含量不足;其次是跨媒体、跨地域拓展难;第三是版权保护意识薄弱;第四是行业不确定性强;第五是文化产业优秀经营团队不多。”在他看来,当前中国和国际成熟市场的科技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我们投资的企业都是偏传统的,关注的新技术不足。我觉得过去几年中国的互联网和文化传媒的增长,只是在享受中国的人口红利在文化产业和互联网产业上的一次盛宴,与真正拥有技术储备的好公司相距甚远。”唐肖明表示,现在是创业容易守业难,文化企业在互联网思维之外还要加上资本思维,争取更多竞争优势。
中国民生银行文化金融事业部总裁万晓芳则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出发,认为在新格局下,要做好文化金融,必须要依靠专业和创新去重构,构建更好的、适合产业发展的金融平台。“要根据行业特点做创新。金融投资方要识别文化企业驾驭行业风险的能力,以此为基础对其金融现金流进行金融工具化,设计金融工具产品。”她表示,文化产业的未来离不开自身的发展以及金融的支持和参与,而金融服务必须要和文化行业共同成长,共同创新。
版权、专业、顶层设计成短板
文化金融迈入了新时代也面临着新挑战,那么,当前国内文化金融环境中最大的短板是什么?最重要的创新突破口有可能在哪里?
对此,上海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副总裁周晓栋认为,最重要的是两点:IP创作的保护和IP创作的干预。“如果没有IP产业的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会比较缓慢。比如动漫产业,日本、美国、韩国的动漫产业发展比较好,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衍生品,没有IP保护,衍生品很难很好地发展起来。第二是IP创作的干预度。行政法规应该引导IP创作但是不应该干预创作,这些都是市场化的行为,不应该用行政法规去约束,这很大程度上会造成行业的不稳定性。”
“文化产业的IP是一个基础,再加上一定的内容,通俗来说就是版权。对版权的保护和运营,可以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比如国内电影产业对电影IP的授权迅猛发展,但是对电影下线之后的电影版权交易、单次付费的开发基本是空白的,而这却是海外电影公司生存的法宝,他们有非常强大的版权保护意识和版权经营体系,可以不断把影视门槛、技术门槛推高。”唐肖明举例说。而在国龙联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副会长陆兴东看来,最大的问题是缺乏顶层设计。“明星薪酬、版权保护等种种问题的核心都是缺乏顶层设计。韩国和美国的产业工会体系,所有的价格都是由行业工会进行设定的,中国目前缺乏准工会制度。”
“现在,文化行业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需要很多相关行业的带动,比如说文化需要渠道、文化需要科技、文化需要金融。首先一点,专业的分工、专业的规则非常必要,在行业领域有一定底线的刚性的限制,企业来唱戏、企业来搭台、企业来创造所有游戏规则。”上海新民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杨震华认为,除了版权,还有文化产业的专业性问题。
万晓芳则从金融体系的建设分析了国内文化金融创新的突破口所在。她认为,金融体系的建设,对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来说属于市场环境和基础设施。“当今文化产业领域,比较薄弱的是一些无形资产的评估,确权、评估、交易等都缺乏具有公信力的机构。政府可以在各个省市建立一个主导的对无形资产包括知识产权的确权、评估、登记、交易机构。”
“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制度环境、政策环境。这两方面构成了文化金融市场的顶层设计,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制度、政策、社会环境的治理。因为不能仅仅有国家的相关法规,还要有中介组织、行业自律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明说。
文化微企要会利用互联网金融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嫁接互联网金融也成为文化产业和金融合作的重点方向。尤其是在项目类众筹网站当中,几乎一半以上的项目属于文化创意型项目。“文化产业有大量的中小微企,他们的融资很难对接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平台恰恰给了中小微企非常好的融资渠道。”来自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众筹网站的负责人一致认为。
青橘众筹CEO管晓红认为,文化创意项目的众筹非常有生命力,因为文化创意项目追求的不仅仅是商业价值,它可能更加有情怀,或者是商业价值之外的东西,更能得到大众的认可。
“文化产业的众筹项目要吸引到投资人和资助人,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比较直接的粉丝;第二,项目本身要有共鸣性,这样才能找到志同道合,或者在精神上有很强意愿支持该项目的人;第三,核心关键还是众筹的发起人自身,对于真正的众筹来说,网站是一个平台,而众筹发起人更应该承担营销、推广或发行自己项目的角色。”淘梦网CEO阴超说。乐童CEO马客也提出了众筹项目成功的三个要素。“第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故事,用情怀或者好故事打动人。第二是传播共鸣。第三是要有精准的营销。要是可以做到这三点,成功的几率就很大。”
微投网联合创始人邓鸿升则提出,众筹改变了整体的创业生态,以前的融资渠道差,即使找到了也不一定有用;而众筹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而且还能带来其他资源;对于一个企业型文化创意项目来讲,不管是选择股权众筹平台融资,还是选择在奖励式平台上做前期的预热,都会对后面的发展带来影响。